项目地处长宁区凯旋路与淮海西路交汇处,10号线虹桥路地铁站出口处,毗邻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、红坊创意园等文创地标,但距上海各CBD核心区较远。项目之初摆在设计师面前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激活地块商业价值、吸引不同类型租户群和市民的同时,让建筑融入周边肌理。“我们希望将长宁国际发展广场打造成为一个独特的、可识别的场所。在独特的山体自然地形中创造出一个社交聚会的建筑群,促进了网络世界时代的人际交往。” Aedas全球设计董事林静衡如是说。
山水嶙峋的水墨画卷
设计从山景中汲取灵感打造出集悬崖峭壁、蜿蜒裂谷于一体的活力街景,以雕塑般的建筑轮廓弥补了上海缺乏山景的遗憾。一座文化楼、三座办公塔楼、两座展厅和五座商业楼被打造为山峰、山石。其中办公楼以对角线切割形成了多个锥形切口,如同岩石堆叠风化后棱角分明的山峰,把目光导向群山之颠,颠覆传统办公环境设计,在刀削山峰下塑造了多处形状独异的科技感办公空间,以山峰坚韧不断攀登的意境与初创氛围相合。设计汲取水墨画精髓,富有层次变化的立面纵向线条,如同虚实疏密相间的水墨笔法,生动演绎了山地岩石嶙峋不一的轮廓。
展厅和商业楼则是简单的石块造型,而从屋顶自上而下的斜面玻璃幕墙,则像是石块上的裂缝和纹理,形状不一,隔街呼应。商业楼的顶部切割出几处露台,面向下沉广场,在享用美食之余还能欣赏建筑营造的山景。而下沉广场则如同一个个地下洞穴,让自然光线透入地下,曲折蜿蜒联通街道南北的地块,吸引行人流通。
山脉流水的空间布局
总体规划布局模仿鸟瞰山脉水流风貌,以山峰、石林、岩穴、庭院、峡谷等山水形态打造各大小建筑外形及空间,拼砌出城市中的水墨画。横穿地块的凯田路作为山脉中的裂缝,将山石一分为二,使商业多层沿凯田路两侧隔街相望,而车水马龙则是裂缝底部湍急而过的河流。展厅、办公楼、文化楼和商业楼错落分布,从西侧的凯旋路望去,形成了动态有机的外观。并以下沉广场模拟洞穴裂谷,连通地块南北,共同形成了标志性的“山地”剪影。
设计排布让不同高度间楼群间距尽可能最大化,保证楼群间尺度宜人。在此基础上,设计师全方位分析了日照情况,以路两侧由南向北以此递减的阶梯状建筑体量,巧妙解决周边住宅日照的问题。
未来多元办公
团队在co-work未在亚洲普及开时便设计了可拓展的公共办公空间,并以独特的定位使它从一众办公楼中脱颖而出。“我们的办公楼是非典型co-work,所提供的不是便宜的公共空间或办公桌椅租赁,而是一个可以长期建立关系的商业办公空间,在媲美集团总部的环境中提供不同尺度的个性办公空间,搭配多功能便捷服务,还有比这更好的选择么?” Aedas全球设计董事David Clayton如是说。阳光下有机玻璃幕墙倒影着周边景色的影子,极具现代感的材质与山石这一传统东方意象相碰撞,营造出未来感与典雅韵味交融的。高挑的办公大堂入口,在透明玻璃幕墙和内部几何拼接图案的衬托下,高端商务办公氛围显露无疑,与集团总部毫无二致。
设计在打造独建筑造型的同时,兼融了室内空间的实用性和灵活性。塔楼采用高效的中央核心筒,标准平面以多边方形为主,进深合理,客梯分高低区,通过高区退筒营造出更宽办公空间,并利用斜柱结构转换配合建筑外型变化,使外观造型同时保证空间实用性。此外,独立空间为初创企业提供小规模总部般的环境,与其他大空间混坐的co-work相比极具吸引力。此外,设计师另配置了会展空间,企业不必为了展览空间而花费额外时间在寻找和交通运输之中,所有商务所需在综合体内都可以满足。而螺旋式中庭、空中花园为不同企业提供了互动交流空间,提升办公环境的舒适度。
地方创生
“作为一个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‘地方创生(local creation)’项目,如何提升片区品质、创造出社区共享价值及社区能力,是设计成功的关键。”团队基于“城市再生”方针,顺应互联数字城市的变化要求,在互联枢纽发展的框架下,以社区为基础,透过个性建筑造型及公共空间为其注入独有的身份形象,让居民能够感受到归属感,从而成为后续营运中的重要份子,实现亲社区的可持续发展。同时,设计以长宁国际发展广场清晰响应并结合组织交通道路,在优化城市接口中,为地区提供新办公、配套商业、服务设施新功能,在配合对城市进行系统的实施和管理中,带动片区协同发展。